親子關係|4成家長每星期至少與孩子衝突一次 1成會掟東西或有肢體衝突
發布時間: 2024/08/25 16:34
最後更新: 2024/08/25 16:38
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(女青)調查發現,4成家長每星期至少與孩子發生一次衝突,亦礙於習慣以「假妥協」去結束衝突,導致衝突重覆出現。女青指,隨着子女成長,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親子要解決問題,父母需學會「溝通式管教」的技巧。
黃太(化名)與女兒從小一開始,不時為食飯問題、玩手機等事情爭吵;黃太認為自己的安排都是最好,女兒就時常不遵守規則、挑戰母親的底線,由此引發口角等衝突,一星期最少數次。黃太指,女兒大多會啞忍和妥協,然後記在心中,負面情緒慢慢累積,無處宣洩,到下次衝突時,脾氣更大,提到母女鬧得最僵的時候,女兒的情緒非常敏感,除了嚎哭,更索性拒絕溝通,而其亦感到很氣餒,不時黯然落淚。黃太其後尋求協助,參加女青賽馬會「親」平氣和計劃,學習放棄原來的服從式管教思維,讓孩子有更多機會發揮及表達,從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,現兩母女已回到從前「有傾有講」的良好關係。
女青今年1月至5月期間訪問元朗、屯門、深水埗、油尖旺及觀塘五個過去兩年最多虐兒事件報告地區的家長,共收集406份問卷。結果顯示,有92.4%受訪者表示曾與孩子衝突,當中40%最少一星期發生一次衝突,一星期幾次及每天一次或以上的,也分別有24.5%及7%。而引發衝突的原因,最多是「電子產品」及「做功課」均有68.4%,而「學業表現」,亦有43.8%。至於衝突的方式逾9成是口頭爭執,值得關注的是亦有一成是「掟東西」或「肢體衝突」。
調查也發現,有14.3%家長指,衝突過後小孩是「被迫服從」,亦有13.2%人選擇「不了了之」,而進一步分析指出,有82.6%家長表示雙方對立的心態沒有因為衝突結束而靜止,例如有37.5%仍然會擺臉色、有21.1%會逃避接觸,而會延伸「戰場」,在其他事端上繼續責罵的同有21.1%。女青指,家長及孩子普遍亦於衝突後感無助、委屈、憤怒等負面情緒,而非感到釋懷,可見爭執結束時的「妥協」僅屬假象,問題根源未有解決,沒多久便再成為衝突的導火線。
調查同時顯示,75.2%受訪家長並不滿意目前處理親子衝突的方式,有逾半稱因同一衝突重覆出現,亦有26.7%指因孩子變得情緒化。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施倩俐指出,華人傳統社會強調服從及孝順,小朋友從小被教導要聽長輩說話,因此部分在衝突後選擇與父母妥協,但大多心底裏卻只是被迫,衝突未完全解決下,自然較容易又起其他衝突,家長這種「服從式管教」只會導致惡性循環,提到調查中也有不少家長認為目前處理衝突的方式沒有效,希望尋求協助,如近半希望「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」及「提升管教技巧」等。她說,隨着子女成長,開始有自己的想法,親子要解決問題,父母需要學會「溝通式管教」的技巧,與孩子真正協商,包括界定分歧、輪流表達感受及關注、羅列可以滿足雙方關注的方案、到最後選擇大家都滿意的方案。
女青於前年開展女青賽馬會「親」平氣和計劃,冀及早識別及介入高親子衝突的家庭,改善親子溝通及處理衝突技巧,學校、教會或社區團體可合作舉辦活動,及轉介有需要的家庭,費用全免。
🎓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,入HKET App即睇!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